最新活动

当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奇迹”这样造就!

【概要描述】

当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奇迹”这样造就!

【概要描述】当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奇迹”这样造就!

详情

  民以食为天,吃是第一民生。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贡献。这是对“谁来养活中国”一个有力的回答。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从贫困到富足,中国只用了半个多世纪,实际做到了粮安天下。了不起的成就背后是什么在支撑?从当初5亿多人吃不饱,到现在近14亿人吃得好,满足中国百姓口腹之欲的秘笈又在哪里?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制作的4集专题片《中国粮的奇迹》为我们揭晓了这背后的秘密。

  该片以中国怎么样才能解决近14亿人口吃饭问题为主线,走进中国农业深处,多维度记录了历史巨变的关键节点,充分呈现了70年来,波澜壮阔的中国图景和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自信风貌;充分证明了“中国粮”不仅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中国粮的奇迹》共四集,每集30分钟,分别为《活力土地》《科技之力》《丰盈餐桌》《品质未来》,全片用真实的百姓故事,热络的生产、生活纪实现场,忠实记录了中国土地上繁盛的生长和喜悦的收获,以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非凡智慧;全面讲述了中国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生动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从北大荒拓荒、改造盐碱地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改革,从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生产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大生产格局,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一项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接续出台,不断释放土地增产潜力,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既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光辉成果,也是亿万中国农民辛勤劳动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之路令世界惊叹,共和国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

  当初5亿多人吃不饱,到现在近14亿人吃得好。70年间,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供给由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15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

  70年前,解决五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是新中国的头等大事。国家把目光聚焦到这块中国最大的黑土地,开始大规模开垦北大荒。

  战天斗地,百折不挠。一代又一代垦荒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用汗水和鲜血写下辉煌史诗,在黑土地上刻下了一座座历史丰碑。

  如今,北大荒拥有耕地4300万亩,一年粮食总产稳定在400亿斤以上,这里每年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5000万中国人。

  七十载春秋,北大荒从亘古荒原变成了中华大粮仓,为中国人端牢饭碗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山东滨海,因为海水倒灌,大片盐碱地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为地下咸水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上升通道,如何改造一直是个难题。这只是环渤海地区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中的一角。

  2013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它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进行改造。

  中科院刘长生团队研发出利用微生物群阻断地下咸水上升通道的办法,为治理盐碱地添加了助力。

  这片不毛之地从未像现在这样子就能够大面积种植粮食。曾经低产缺粮的黄淮海平原,如今已经成功改造了3000多万亩盐碱地,成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预计到2020年,环渤海地区具有增产100亿斤粮食的潜力,有望建成“渤海粮仓”。

  70年来,中国在这片活力的土地上,不断书写鸿篇,创造历史,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发展之路。

  当脚下的土地不断释放生产潜力,当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了中国粮,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界之问,有了明确的答案。

  如今,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69%,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农业智能化,一个个颠覆性技术正在为农业的生产方式带来改变,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70年来,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田间耕种巨变的背后,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深刻变革,是中国智慧不断创造中国粮的生产奇迹。

  2019年6月,一位90岁的老人和一段略带湖南口音的英文致辞在网络走红,一天的时间,播放量超过2000万人次。

  藏粮于技,泱泱大国的农田里,亿万农民以科技为画笔,不断书写着农业新画卷。

  种质库很像一个巨型冰箱,从始至终维持在零下18℃。低温之下,种子的代谢变得缓慢,种子可以保存五十年以上。

  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关键性战略资源,谁占有的种质资源越丰富,谁的基因开发潜力就越大。放眼世界,每个农业强国都需要拥有强大的种质库,才能在全球站稳脚跟。

  国家作物种质库就像一个保险柜,需要的时候,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种子随时都可以被唤醒、激活。

  每年全国都有30多万台收割机参与跨区作业,从黄淮平原到华北平原,再到黄土高原,收割机大军随着小麦的渐次成熟迁徙。这一持续了二十三年的大规模自发性行动,是中国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农业机械化从零起步,但今天,中国已变成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

  北京的写字楼里,几个年轻人正在跟900多公里外的一场暴风雨抢时间,远程遥控吉林农田,一次计划外的秋收。

  星云图上出现了台风云团,会直接影响吉林松原长岭县的苜蓿种植地,那里有几千亩苜蓿还没收获。

  李文举接到预警时,长岭的天气看起来依然晴好,但他相信张弓他们的判断,原计划在第二天才进行的收获,被他紧急改为当天夜里。

  今天,5G应用测试团队带来了一项新技术,可以装在牦牛身上的移动电子设备。大草原上,一场5G商业应用的安装调试正在进行。

  2018年,中国开启12个省份的5G应用测试,四川阿坝就在其中。几十年前,这片偏远的高原连电话都打不通,但现在却可通过5G技术放牛。

  如果说4G是修一条路,那么5G就是造一座城。未来,5G技术不仅能覆盖大城市,还将给中国农业带来深刻的变革。

  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肉类、水产品、禽蛋、蔬菜和水果生产国。

  农历十月,国庆村入冬的标志,是从餐桌上一种独特的味道开始的。在手工切匀的猪肉条上,撒上调料,涂卫霞做起了自己的拿手菜,四川腊肠。

  腌制、明火熏制、通风,每道工序涂卫霞都要亲力亲为。今年,涂卫霞已经买了12头猪,这些猪肉可以在涂卫霞手里,变化成13种腊味。

  这样的肉食供应,在几十年前是没办法想象的。在物资短缺的年代,只有过年过节才有机会有点荤腥。

  今天,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一年要吃掉七亿头猪,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全球一半的猪,是中国人消费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

  这是养猪人的定期聚会,分享最新的养猪信息是每次的主题。刘志强根据上次聚餐学到的经验,已经把自己的养猪场做了升级,刘志强的手机安装了智能养猪的软件。

  从母猪怀孕、产崽,到仔猪长成、出售,一头猪一生的变化都有迹可循。大数据算法会给刘志强提供安排建议,协助他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养猪效率。过去养猪,刘志强全凭个人经验,如今靠的是信息化、智能化。

  俗话说“猪粮安天下”,今天的中国,生产了全世界一半的猪肉,三分之二的肉类消费来自猪肉,这是人们最主要的肉食消费来源。

  从“高产丰产”向“高质高效”迈进,这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更是近14亿人民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美好追求。

  内蒙古,中国马铃薯优势产区,种植培养面积占全国的7%以上。这样圆形的马铃薯地,在内蒙古至少有4000个。

  汤可攀,中化农业项目负责人,为了让种植大户享受到“保姆式”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过去一年,汤可攀几乎跑遍了这里的地块。

  这家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是汤可攀他们去年刚刚建成的,专门为周边100公里内的种植大户提供施肥、打药、作业等各种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将液体肥注入储藏罐,喷灌作业开始。325米长的喷灌机,就像钟表的指针,围绕田地的中心点开始转圈。长臂下110个喷头,将液体化肥均匀地喷洒在马铃薯叶片上,500亩的地块,全程不需要人工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让种地越来越简单。

  过去的“救命薯”今天变成了“致富薯”。当农业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能带来高产,还能让种植大户当起“甩手掌柜”。

  服务中心内,农艺师正在通过卫星遥感图显示出的地块颜色差异,判断作物长势。10分钟后,农艺师到达了遥感图显示的地点。采集土样、叶柄,拿回去分析,可以准确知道这片马铃薯地得病的原因。

  此时,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在调取最近一周这个地块的生长信息,及时分析判断异常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避免给种植户带来损失。化验室内,工作人员借助检测设备,30分钟内,就能拿到数据,协助农艺师,为种植户制定解决方案。两个小时后,施肥机开始作业。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种植、施肥、收获每个环节变得越发精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已经上线,想观看《中国粮的奇迹》全集,能登录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央视频”APP观看。

  “农机安‘大脑’,标准化种地,不缺苗、不漏籽,看来秋粮产量也不会低!”夏粮丰收,一袋袋麦子摞进粮仓,安徽怀远县徐圩村种粮大户尚跃,紧跟着就种下了玉米。站在地头看着绿油油的苗情,他一脸的陶醉。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魏永刚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加强对于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切不能丧失对土地的正确认识。

  记者从广东省税务局获悉,7月25日,《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广东省耕地占用税适用税额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由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民以食为天,吃是第一民生。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贡献。这是对“谁来养活中国”一个有力的回答。

最新活动